昨夜晚间,10月17日,比亚迪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盈利205亿-225亿元,同比增长120.16%-141.64%;预计第三季度盈利95.46亿-115.46亿元,同比增长67.00%-101.99%。
反馈到资本市场交易者买出港股比亚迪日内最高上涨+8%的趋势,A股比亚迪日内最高上涨-5%,相比其他上市企业,今日大部分企业的股票大幅下跌,比亚迪走出逆向行情,资金的走势从一定程度上反馈出大资金对企业和行业的信心。
今年比亚迪的业绩比预期更好,前面几年许多经济专业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已经过于内卷,出现泡沫,不少人认为比亚迪的销量在2022年已经触顶,不可能更好,市场是不需要那么多比亚迪电车。
但事实上,今年比亚迪的销量变得更好,电车全球销量排在第一位,比亚迪发布的官方消息表示公司凭借不断提升的品牌力、持续扩大的规模优势和强大的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公司盈利持续向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比亚迪公布9月份总销量287574辆;乘用车销量286903辆,同比增长42.8%,继续刷新历史销量纪录;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40万辆。与此同时,海外销量增长也是业绩增长的助推器。9月,比亚迪乘用车出口28039辆,同比增长262.4%。
AI风险控制平台CreditGPT风险雷达对比亚迪的风险评估
中国大部分个人和家庭没有乘用车,消费者对电车的潜在消费需求很高,随着城市群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电车有比较高的用车需求。
部分经济相关人士在计算汽车的潜在需求时,没有考虑到大部分消费者,只考虑了金字塔顶端最有钱的一小群人,他们普遍有车,对继续购买电车的需求存疑,可能不会太高。
舆论中大众对经济很悲观,但现实情况并不如那么悲观,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力,多家电车品牌的销量持续走高,行业内部对技术、安全、驾驶体验、外观设计的要求提高,接下来几年还会有多家新品牌进入市场竞争。
网易孵化出来的新品牌高合新能源,吉利汽车孵化出来的新品牌极氪,小米集团孵化出来的新品牌小米汽车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大众的认知没有跟上,上海和深圳的人口下滑,但并未衰弱,而是调整产业结构,金融作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创新医药等高精尖的部分研发中心在上海和深圳,中高端产业链、消费等行业分布于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合肥、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
⬆宁波
这些城市中仅东莞出现比较明显的衰败,人口持续流出,市场萧条,工厂迁入东南亚,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升级。
接下来的上海大概率会逐渐继续发展金融行业,深圳则在高精尖技术方向高水平相对缓慢发展,不会再向过去40年那样出现“深圳速度”的现象级经济奇迹。
比亚迪的蜕变是中国经济出现产业升级冰山一角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