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去年是港股最难的一年,因为2021年全球股市都在涨,唯独港股大跌,去年恒生指数跌14%,恒生科技指数跌33%,国企指数跌23%,港股历史上跌这么多的年份只有4次。
本来以为过了2021年港股就要否极泰来,虽然不奢求凤凰涅槃,但至少也应该触底企稳,没想到一切都是幻想,港股就像扶不起的阿斗,2022年开年之后依然持续走弱,到3月份更是变本加厉,持续大跌,截止2022年3月5日,恒生科技在2022年跌了20%左右,指数向下突破20000点大关。
一个成熟资本市场为什么会沦落至此?
港股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
现在该撤离还是买入?
……
当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频繁地出现在各种论坛网站里时,我感受到了多数人的恐惧和港股的布局价值。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巴老的话一遍又一遍地浮现,港股的恐慌愈烈,见底的信号也就越明显。
一、博弈利空
港股见底的第一大标志是逻辑利空。
中美博弈由来已久,之前是在科技领域,现在或未来可能会蔓延到金融领域,这种利空是逻辑上的利空,就像一个公司的护城河被持续挤压,有变窄的风险,所以港股才跌的肆无忌惮。
这种类型的利空在历史上也发生过,1997年索罗斯“狙击”泰铢和港币,引发“亚洲金融风暴”,虽然香港在大陆的支援下挺过难关,但当时的恐慌延续了好几年,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金融领域的打压归根结底还是对资金的打压,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都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如果资金源头被限制,不但金融市场会熄火,好公司也会更难培育。
美国在金融领域打的牌有两张,一个是加息,一个是退市中概股。
关于加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利空是必然发生的,我相信很多机构和散户都有心理预期。
但退市中概股带来的影响却是致命性的。
关于为什么会退市中概股这里不展开说了,规则上的问题还是需要国家层面协调解决,但最终结果怎么样,谁也说不好。
如果美中概股大面积退市,那就相当于关闭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这对公司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两地上市的公司稍微好点,即使在美退市,在港依然可以正常融资,如果只在美国上市,风险会非常大。
现在港股无脑下跌的原因就在于此。
从港股历史看,这次的利空不亚于当年的金融风暴,但金融风暴过后港股长驱直入,持续走牛,这是由香港资本市场本身活力决定的,这次的杀跌之后我觉得同样会雨过天晴,长空如虹。
二、估值见底
港股见底的第二大标准是估值见底。
目前港股估值处于绝对底部位置,3日之后港股仍然持续大跌,所以港股各大指数估值都已经处于历史底部,有些甚至低于历史最低位置。
估值见底往往就意味着整个市场见底,想想2018年的A股,延绵下跌后最终开启大反弹。
港股估值见底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从企业选择上市的角度看,很多企业也是优选港美上市,是因为港股的优势要明显好于A股。
第一,香港市场成熟,估值低相比A股
在港股的成交额结构中,机构和个人的占比大约是7:3。机构投资者多,个人投资者少,这和我们A 股的投资风格相反。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当个人投资者过多时,就会出现少量的机构和大户坐庄操控股价来“套路”散户。所以,有时候散户亏损真的不是炒股技术差,而是庄家套路深。港美股机构多,散户少,其市场风格相对A 股来说更加理智,对散户来说比较友好。
第二、优质公司数量多
腾讯、阿里巴巴和美团、小米等这些优质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香港上市。如果你想投资这些全球知名公司,都可以通过港股市场进行投资!
第三、交易更加灵活
港股实行的是T+0交易制度,当天买入可以当天卖出,交易比较灵活。可以在我们决策失误的时候及时卖出调整。
在估值见底的情况下,港股的优势更加凸显。
三、情绪恐慌
我有个朋友投资从来不看基本面、技术面和逻辑,也不买股票,只买大盘指数基金,在各大论坛看投资者情绪,感受到群体恐慌的时候买入,感受到群体高潮的时候卖出,拿捏非常精准。
多数人的情绪一直以来都是股市的反向指标,而港股目前的恐惧氛围已经越来越浓。
腾讯从720跌到了330,阿里巴巴从300跌到80,美团从460跌到了110,小米从36跌到12,现在小米只有3000亿港元市值,一众“最有希望公司”全部腰斩,港股相关基金也基本一跌到底。
乌俄战争,疫情反复,通货膨胀,金融打压,公司退市,美国加息……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股市大跌,而这次叠加在一起,港股的恐慌情绪可想而知。但只有恐慌情绪下才会制造出最佳的买点,价格偏离价值越远,投资者买入也就越划算。
2022年是港股最难的一年,但也极可能是港股见底的一年,纵观国内外股市,超跌之后,必有反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