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快讯

股票市值什么意思(“深港通”定股票市值计算方法)

港交所(0388)公布“深港通”股票市值计算方法,将按照规定考察期前6 个月与12个月的历史数据,分别计算“深股通”与“港股通”股票的市值。故于深港通宣布后市值才获推高的股份,均不符合要求。

深股通按6个月日均市值计

港交所表示,“深股通”的市值计算方法为指数成分股定期调整考察期前,截止6个月的A股“日均市值”;“港股通”则为考察期前12个月的港股“平均月末市值”,惟首批满足市值条件入选的股票名单仍待监管机构批准。

港交所续称,假设“深港通”于今年年底前开通,“深股通”市值的考察期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而“港股通”的考察期为2015年7月1日止2016年6月30日(两者均包含首尾两天)。因此,今后两个月的市值波动不会影响结果。

深港通开通后,深港通股票名单将按照相关指数调整时间相应进行调整,深港通相关指数的检讨调整日期均为半年。《星岛日报》报导指出,按照此前中证监和证监会发布的联合公告,深港通包括深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深股通股票范围是市值人民币60 亿元及以上的深证成分指数及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分股,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上市公司;港股通股票范围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分股、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分股、市值50亿港元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分股以及香港交易所上市的A+H 股上市公司。

丰盛资产管理董事黄国英表示,新计算方法较为合理,考察期相对较长可减少投机客短线炒作的概率。

此外,港交所亦于经纪通信中提到,将于今年10月进行“深港通”的连接测试以及市场模拟的试验工作,并将于10月至11月间进行两次市场模拟运作测试。

黄国英:新计算方法合理

推荐阅读

新措施下的投资策略

“深港通”千呼万唤始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两地投资总额撤限和更多的投资选择;然而,投资者最关心的当然仍然是新措施下的投资策略。

曾几何时,当“沪/深港通”还在筹备之时,AH股差价成为不少投资建议的指路明灯,直至最近“深港通”宣布落实之际,仍有小部分人旧事重提。

资金互通股价未同

投资者对于AH股差价这回事,肯定不会陌生。不少中国国营企业都有在中港两地上巿,在内地交易所上巿和给予内地投资者买卖的是为A股,而在港上巿的则为H股,两者除了交易地点有别之外,基本上在派息和其他权益上都没有分别。

两者股权虽同,但股价不同,过去两年大部方公司的H股股价大幅低于A股,根据经济学的“同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一旦两地股市资金开通,内地投资者自会损有余而补不足,率先买入存在折让的H股确是甚为理性的建议。

理性归理性,实情还实情,恒生AH股溢价指数于2014年11月“沪港通”实施时稍高于100,其后不但没有如愿趋同,反而愈行愈远,溢价曾经一度扩阔至140,直至最近才收窄至120。溢价指数反映的是AH股之间加权后的平均差价,指数上升可能是A股的溢价普遍加大,也可能是部分跟H股存在折让的A股,折让收窄的结果。两者对投资者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分别,但对经济学中的“同价定律”却有着相反的意义。

珠海学院商学院几位同学抱着怀疑精神,曾在毕业研究中计算80多间在沪港两地同时上巿的公司的AH股的“绝对差价”(即不论溢价、折让,取其绝对数值),发现结果依旧,沪港的AH股差价在“沪港通”后是扩阔而非收窄。更加意外的是,在加入未有“深港通”的深港AH股差价作为调控之后,沪港的AH股差价仍然在“沪港通”后扩阔,反映“沪港通”可能正是沪港AH股溢价加大的元凶。这点虽然令人意外,但又与“沪港通”实施初期“南水北上”与“北水南下”的情况吻合。

差价异例中外皆有

沪港AH股在两地资金互通下仍然存在差价,其实也不是唯一的例子,同股不同价的情况即使在几近全无资金限制的已发展国家亦同样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肯定是欧洲的皇家蚬壳集团。皇家蚬壳集团由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蚬壳运输于二十世纪初合并而成,往后两间公司对集团资产和现金流以6、4分账,因此两间公司的股价比例理论上是有迹可寻。可是,研究发现,主要在荷美上巿的皇家石油与在英国上市的蚬壳,即使合并后经历近一个世纪,仍然反覆出现折让或是溢价。

假如略嫌股票在两地上巿会受(如税制等)太多其他因素干扰的话,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泰勒(R.H. Thaler)与另一位学者曾经举出更加难以解释的差价案例。

话说2000年科技股备受追捧,美国科技企业3Com乘势把旗下生产掌上记事簿的Palm分拆上巿,在小部分股份公开招股后,3Com计划随后把Palm余下的股份分发予3Com股东。当时的建议是1股3Com可换1.5股Palm,但在属于公开招股部分的股份上巿当日,Palm以95.06美元收巿,同一时间投资者却只愿意用81.81美元买1股能够换取1.5股Palm的3Com——分拆上巿竟莫名其妙地把3Com变成负资产。

泰勒是行为经济学的知名学者,在他去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新作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中,有更多难以“合理”解释的金融巿场案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中必然担当重要角色,“沪/深港通”等措施亦只会有增无减。以往绩而言,虽然经济学不能教人把握良机、获利致富,但多了解金融巿场千奇百怪的投资行为,未能趋吉,至少也应该能够避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