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快讯

打新股是什么意思(新股破发还会持续多久)

打新股可以说是咱薅A股羊毛的常规操作了。

夸张的时候,中一签最多可以赚二十几万,妥妥的「暴利」。

 

但是最近A股开始讲鬼故事:

从上个月22日中自科技上市起了头之后,A股开始频繁出现新股首日破发的情况。

 

数据/ Choice

 

其中成大生物更是2002年来上市首日跌幅(-27.27%)最大的个股。

按照当天最低点来算,中一签最多能亏15,560元

 

那么问题就来了——

 

  • 最近新股为啥一直在破发?
  • 之后破发会持续吗?
  • 我们还能继续薅新股羊毛吗?

 

在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讲——

 

Part 1

为啥以前新股几乎稳赚?

 

我们以前介绍过什么是 公司上市: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为了筹钱,把自己一部分所有权(股票)拿出来卖掉换钱。

而所谓的「打新股」,指的就是投资者出钱认购这些新发行的股票。

 

新股的发行价并不是上市公司自己说了算的。

上市公司和帮它们搞上市的证券公司,会通过「询价」的方式来敲定新股发行的价格。

 

不过,过往卖新股,定价是有上限的:新股发行价不能超过23倍「市盈率」。

也就是股价不能超过上一年每股赚到的利润的23倍。

 

这个上限其实并不是明文规定。

最早是2014年1月,证监会发了个《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提到新股定价要参考行业的市盈率均值。

接着据说券商们合计了下,发现2013年新华社提到——

 

「非金融企业看,整体市盈率达到23倍,普遍高于境外成熟市场,不少行业的股票估值仍然偏高,有些行业明显存在泡沫」

 

 

所以自从2014年2月份到2018年,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就基本不超过23倍了。

而新上市的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快速增长赛道,一般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会比较高……

 


 

一般只有行业本身市盈率估值较低的,定价才会触碰不到上限,比如银行股——

 

当然,这个23倍的「潜规则」也不是完全卡死的。

有些公司有国资参股,它们在上市的时候担心定价定太低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般会用净资产来定价。

里头有一些公司,虽然手头上净资产很多,但是每年挣得并不多。

这时候如果用净资产来定价的话,会导致市盈率特别高。

比如2017年上市的白银有色,发行的时候市盈率高达556.25倍

 

Anyway,因为有这个「23倍市盈率」的限价在,大多数时候打中新股的话还是能赚钱的。

 

而且A股打新股的门槛并不高(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就行),所以中签率特别低。

 

不过呢,「23倍」这个政策红利正在消失——

随着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开启,现在的定价变得更市场化了。

科创板和创业板不再有「23倍市盈率」的上限。

 

然而在那之后,新股还是很少破发,这又是为什么呢?

 

Part 2

⏳ 市场化后,为啥还不破发?

 

没有了「23倍」的限制后,前面提到的「询价机制」开始可以反映市场的需求。

不过监管也担心,这些机构投资者们报价时,里头会混进去几个跟上市公司一伙的,会哄抬价格。

 

所以在机构们报价后,出价最高的一部分会被剔除掉:这部分不是有效报价,也没得参与申购。

 

不过这个机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这也导致了即使取消了23倍限制,发行价还是拉不上来,也没几个破发的——

 

现象1:机构不敢报高价

 

之前的安排是,被剔除的申购量不能低于总量的10%

不少投资者怕因为出高价被剔除了,没法参与抢购,于是不敢开高价。

 

这导致不少股票几乎贴地发行。

就像去年9月份,在科创板上市的上纬新材,上市时市盈率只有11.51倍,以10.04亿元的上市市值、1.08亿元的募资金额,创下了科创板上市的最低纪录。

 

现象2:机构抱团报低价

 

为了让大家都有钱赚,机构们干脆私底下商量好彼此出什么价格,集中在一个比较低的区间。

这样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拿下新股,上涨概率会大很多。

 

比如今年在正元地信的询价阶段,网下发行询价在剔除无效报价后,报价区间是1.97元到28.12元。

而报价1.97元的申购数量,占总申购数量的比例高达93.58%

 

现象3:公司不想定高价

 

之前的规定是,剔除掉无效报价之后,要算出有效报价的「四个值」——

 

  • 有效报价的中位数
  • 有效报价的加权平均数
  • 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的中位数
  • 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的加权平均数

 

我们把这四个值里头的最低的那一个简称为「四孰低」

之前只要定价比「四孰低」高,公司和帮忙上市的券商就得发投资风险特别公告。

而且超出的比例越高,就得提前更多天数、发布更多次数的公告。

 

很多公司不想多花这个时间成本,想尽快拿到钱,于是会把价格定得比「四孰低」还要小。

 

Anyway,也是因为这三点,就算2019年放开23倍市盈率上限后,也没出现过大面积破发的现象(只在2019年12月有过一次)。

 

不过呢,就在最近一段时间,一切都变了——

 

Part 3

为什么现在开始破发了?

 

首先,新股破发,肯定有公司本身业绩不太给力的问题。

 


 

不过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9月18日监管推出的一系列新规——

 

修订1:调低剔除比例

 

这次新规把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改为「不超过3%」。

监管只是倡导不低于1%,理论上也可以完全不剔除报价。

换句话说,因为报高价而被剔除的概率降低了

 

修订2:强调不给抱团

 

询价机构抱团报价,其实相当于操纵了市场,这样出来的报价不一定合理。

所以这波新规也特意加了一段,强调了机构们在报价时不能抱团、不能泄露报价信息,而且要求加强内控,相关文件要保留不少于20年。

 

修订3:不用发太多公告

 

定价超过「四孰低」的话,只要在申购前发1次投资风险特别公告就行,对时间也没有太多要求了。

 

整体来看,修订带来的影响是鼓励报高价+不给抱团

发行价高了,跌破发行价的概率自然也就高了。

 

Part 4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破发潮也没有那么可怕,这是定价更市场化的体现。

 

其实在港美股等成熟市场,新股破发还是挺常见的。

根据安信证券统计的数据,纽交所首日破发率平均在20%~30%之间;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高达34%。

 

市场化定价虽然不再能「稳赚」,但也有其他好处——

 

首先,「市场化」能让公司募到更多资金。

现在上市,公司可以用比较合理的价格,募集到比以前更多的钱。

这样才有足够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司,对公司的成长是好事。

 

其次,投资者的成熟度也会因此而被动提高。

毕竟打新不能再继续无脑打,需要做一定分析才能操作。

比如可以看看行业的平均估值,规避太过高估的新股;还可以关注公司的业绩表现等基本面因素,盈利情况好的公司哪怕破发,持有起来也更安心。

 

市场成熟了,波动率会降下来,大家的赚钱体验会好很多。

而且从供需关系来看,中签率也会提高: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不研究就不敢随便打了,参与的人就少了。

 

 

结论也很明显了:随着新股定价市场化进程逐渐推进,之后破发的可能性并不会消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